绿色建材试点渐入佳境
政府采购需求标准
围绕形成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政府采购需求标准,试点城市在财政部、住建部两部门《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政府采购基本要求(试行)》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细化完善设计要求、建材种类与具体指标,进一步明确了建筑建造方式和结构类型有关要求,形成了设计、施工、建材、履约验收等需求标准,并且还在持续完善中。
绍兴分别制定了办公建筑、保障性住房、体育场馆、学校、医院和展览类六大类建筑基本要求,形成3大类23小项绿色建材产品共127个,新增轻钢网模构件、泥浆干化稳定土、装饰砂浆、排水系统等20个小项绿色建材及其指标要求;杭州建立了共计36大类78小类的绿色建材产品名录,新增39种材料及其指标要求,修订37种材料及其指标要求;南京制定并发布《南京市政府采购绿色建材(第一批)技术要求》,明确了三大类共计105个材料和产品类型的基本标准。
除此之外,两部门及时提出将“碳达峰、碳中和”有关要求嵌入到需求标准中。目前,两部门已委托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编制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需求标准,该标准提出了绿色低碳要求,初步选定62种绿色建材,要求采购人在设计阶段对碳排放进行分析计算,提供单位产品能耗和碳足迹报告。
批量集中采购
开展绿色建材批量集中采购,目的是“以量换价”降低使用绿色建材建造绿色建筑带来的新增成本。2021年,试点城市初步筛选出部分通用类绿色建材探索实施了批量集中采购,包括门窗、涂料、防水材料、空调、电梯、电线电缆、卫浴洁具、基础照明、钢筋、水泥等,取得了一定进展。
绍兴市归集了全市62个试点项目41407盏LED消防应急灯开展批量集中采购,采购预算金额为956万元,中标价为388.5万元,降价幅度近六成。之后,绍兴市陆续对教室照明用LED灯、透水砖、充电桩、空调等品目展开批量集中采购。
青岛市筛选出装配式构件、钢筋、门窗、涂料、防水材料5类通用类建材,并初步决定以防水材料探索批量集中采购可行模式。10月,青岛市召开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绿色建材批量集中采购工作座谈会,确定了首个绿色建材批量集采项目的实施方案草稿。
但实践中,批量集中采购也存在现实困难。由于批量集中采购与工程总承包模式存在冲突,下一步如何协调二者关系,实现绿色建材采购“质优价低”目标,还需各方努力探索、通力合作、达成一致。
数字化平台
在实施“互联网+政府采购”的背景下,以绿色建材为切入点,六大试点城市计划搭建各具特色的数字化平台。总的来看,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搭建政府投资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控平台,着眼于整个试点项目的管理。绍兴计划联合成立政府投资项目全流程管控平台,将政府投资项目的概算、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招标投标、工程变更、结算、财务竣工决算等各环节工作整合至平台进行管控。青岛计划探索“工业互联网+政府采购+建筑+金融”新模式,建设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的综合保障云平台,主要包括项目信息管理、设计管理、造价管理、绿色建材检测、交易撮合、绿色金融、智能档案、监督管理等内容,实现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全数字化管控。
另一种是聚焦绿色建材政府采购全流程闭环管理的平台。湖州上线了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发展服务平台, 实现了批量集采、绿色认证、绿色金融“一站式”服务,具备“数字化绿色建材标准、公式化辅助专家审查”“在线检测委托、受理,检测报告比对人工智能化”“高效、便捷的协议入围和批量集采组织,全程不见面开评标”三大特色功能。南京开发绿色建材采信应用与数据监管服务平台,按照选择、设计、生产、应用、监管等环节分别设置管理端口,实施可视化动态监管。
试点项目监管
试点城市财政部门除了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全过程监管外,还探索了从做好设计和招标文件环节的审查、加强第三方结果采信管理、建立诚信评价机制等方面加强监管。
坚持设计与审查相结合、把好招标文件关是普遍做法,如编制设计专篇,明确设计与审查要点,制定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评估计算方法等;要求招标文件审核部门对招标文件合规性进行审核把关,将计划采用的绿色建材要求纳入招标文件的实质条件等。在加强第三方结果采信管理方面,以财政部《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第三方检测、认证结果采信操作指南》为基础,探索符合各试点城市的采信要求。在建立诚信评价机制方面,构建绿色建材制造企业、应用企业、第三方服务机构的诚信评价体系;依托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汇总三方信用评价结果,实现对供应商、代理机构等交易主体的综合信用评价和应用。
此外,试点城市还建立了抽查制度。杭州市将对供应商入驻及商品发布和绿色标准符合性审查关口前移,对绿色建材采购目录中产品的入库进行资料审查,并定期抽查。南京市重点对绿色建材使用、施工过程等进行管理,采取企业送检和随机抽取相结合,实施动态跟踪和监管,保证按工程建设标准和“技术导则”施工。
文字/牛向洁
本文转载自中国政府采购报
相关新闻